朱伯崑先生认为蔡氏此说本于《观物内篇》中邵雍所谓一动一静交,而天地之道尽之矣的说法,可见以一动一静之间为太极,也是邵雍本人的看法。
对于程若庸的太极说,陈荣捷先生十分重视,他在《元代之朱子学》一文中认为,在思想史方面,程若庸之说较之其他三家(刘因、吴澄与许谦)更具重要,良以其他三家殊无创义。这样便是把以理为太极和以心为太极的矛盾挑明了。
但俞氏则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心为太极。但不得不说,这样的结论仅仅能够确定朱子代表一种类型,却并不能加以说明,究竟是陆王心学的类型还是朱子的类型更加合理。见《朱子语类》,第4册,第1613页。17人得此理具于吾心,则心为太极。在这里,朱子把心为太极与先天之学,心法也。
也就是说因为太极与阴阳处在二对生的机制中,所以心为阴阳与心为太极二者竟根本不是矛盾的命题。刘宗贤则认为是天地之心。子曰: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
汤有天下,选于众,举伊尹,不仁者远矣。亡,非实亡也,虽有之,不能尽其道尔。伊川先生曰:孔子之时,诸侯甚强大,然皆周所封建也。依前说,则此之字,近尚字义,此种用法颇少见,今仍采后说。
樊迟退,见子夏曰:乡也,吾见于夫子而问知,子曰:‘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。因此,当他说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时,他所看到的是诸夏君臣之间的不仁与楚、吴等国君臣之间的仁义。
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子贡曰: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。(《论语·宪问》) 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而探汤(《论语·季氏》),孔子时时刻刻都是在思考如何克己复礼改过迁善,时时刻刻都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。(《论语·八佾》)拜下,礼也。
(《论语·述而》) 从这两段语录中,我们就可以知道,当孔子看到夷狄之有君时,他心里想的必然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与其进也……与其洁也,而不是择其不善者去贬斥、打击他们。阖庐、夫差之事,所亲见也。孔子生当昭定哀之世,楚庄之事,所闻也。一说:夷狄亦有君,不像诸夏竞于僭篡,并君而无之。
夫如是,奚其丧?(《论语·宪问》) 季氏将伐颛臾。这从以下两段语录中可知: 公山弗扰以费畔,召,子欲往。
(《论语·颜渊》) 因此,持尊夏观念的学者之中,钱先生这种尊道高于尊君的隐曲解释也似可商榷。问:‘夷狄之有君一章,程氏注似专责在下者陷无君之罪,尹氏注似专责在上者不能尽为君之道,何如?曰:只是一意。
事实上,《论语》中的孔子并不是十分强调君主的治国才能,而是更加强调贤臣的安国之责与治国之才。查阅资料我们看到,在《魏书》《周书》《旧唐书》等史记中,以及不少带着民族优越感的知识分子的著述中,谈到有些少数民族虽然入主中原却仍然残暴、野蛮本性难改时,通常都喜欢引用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来自我宽慰,表达一种尊王攘夷严夷夏之大防的对立情绪与褒贬之意,以至于延续到当代,还有学者认为: 华夷之辨,太敏感,连古书版本都受影响。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,如之何?子曰:然,有是言也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?立,则见其参于前也。原因有四: 第一,从孔子思想的出发点与目的来说,孔子正是看到诸夏僭乱、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,才试图通过发明仁道来重建礼乐文化。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且尔言过矣,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冉有曰: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。
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(《论语·宪问》)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,康子曰:夫如是,奚而不丧?孔子曰:仲叔圉治宾客,祝鮀治宗庙,王孙贾治军旅。
今就《论语》原文论,依后说,上句之字,可仍作常用义释之。何谓也?子夏曰:富哉言乎。
孔子想教育弟子的是为仁由己(《论语·颜渊》)、君子求诸己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、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的做人心态,第四条中的吾其被发左衽矣看似有贬斥夷狄之意,但孔子急着想要说明的乃是管仲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有大功劳,旨在去除众弟子贬斥管仲不仁的固陋之见。曰:然则从之者与?子曰:弑父与君,亦不从也。
(《论语·微子》)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四、诸夏虽君臣之道已乱,然而尚存之礼乐文化远非夷狄可及。柏莒之战,吴王阖庐忧中国而攘夷狄。不可否认,在孔子之时,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确实有很大差距,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(包括孔子在内)恐怕都有一些华夏文明的优越感,但这都不能充分说明孔子说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就是在表达重中国,贱夷狄的意思。
(《论语·阳货》) 佛肸召,子欲往。另一说:夷狄纵有君,不如诸夏之无君。
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(《论语·微子》) 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,以杖荷蓧。
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孔子的关注点,自始至终都在约束自己修己以敬(《论语·宪问》)上,所以他说: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(《论语·季氏》) 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
很明显,这种认为夷狄人有国君,还不如华夏无国君显得文明的尊夏观点带有歧视落后民族、落后地区文化的特点,有一种很强的华夏民族优越感与自我中心主义。前三种理解可以归纳为责夏,第四种理解恰恰相反,乃是尊夏。上文引用过,孔子明确要求弟子与世人无论对待什么人时刻都要保持恭敬、忠信之心,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《论语·八佾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
显然,这种观念放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来审视非常荒谬。值得一提的是,钱穆的《论语新解》中对尊夏有另一种解读: 本章有两解。
或曰:陋,如之何?子曰: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(《论语·子罕》) 樊迟问仁。子曰: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
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曰:焉知贤才而举之?曰:举尔所知,尔所不知,人其舍诸?(《论语·子路》) 子曰:为命,裨谌草创之,世叔讨论之,行人子羽修饰之,东里子产润色之。
标签: 2021郑州春糖进行时,好仁饮品迎来大爆发!爆款产品等您来! 果果乐果粒果汁饮料亮相2021安徽糖酒会,展位人气爆棚,热闹 稳居冰箱C位,决战饮料旺季必备!爱慕巴给您新鲜,为您赚钱! 十大鞋子品牌排名(中国十大鞋子品牌排名) 泰利新品火热上市!经销商赚钱的机会来了!
评论列表
《墨子·尚同下》:大用之,治天下不窕,小用之,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,若道之谓也。
①有一次,宰我向孔子提问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,因为,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,一年就足够了。
问题在于,两汉本来有大量关于殷、周爵国之制的记载,为何司马迁、班固皆弃其说殷,而用其说周?这涉及到经学如何影响历史书写。
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曰: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
(《祭义》)这五种情况都称为非孝。